close

離開台積以後我到一家國內從事光電半導體設備開發與製造的公司擔任營業的工作,
這跟我離開金屬中心後的規劃相差不遠,但卻提前了一年半.....

最開始的計畫是在台積至少呆個兩年,之後轉到外商設備公司從事需要技術背景的業務,
但因為一些不可預期的因素與機緣,我離開了台積,
雖然在台積只待了近半年,我還是很幸運的得到一些台積文化的「薰陶」,
台積不愧是台灣首屈一指的公司,有著很好的管理制度跟人才培訓的管道,
(只可惜設備工程師並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受訓,只能在永遠做不完的工作中磨練自己的實力)
雖然是一家以代工為主的公司,卻以服務業自居,建立起世界一流的品牌形象與商譽,
這跟台積長期以來堅持的核心價值(ICIC)與核心技術有關,
而核心技術+核心價值=品牌。

在台灣品牌的建立似乎就像是大企業的專利,
除服務業以外的中小企業大部分都無心耕耘這個領域,
主要的原因就是,經營品牌一般認為要花大錢而且初期看不到成果,
沒辦法評估效益,也沒辦法用來換錢,還不如多去爭取一些訂單比較實際......
但建立品牌真的需要花大錢嗎?其實我認為不然,關鍵還是需要「時間」跟「人」,
品牌的建立需要有「人」長時間的「耕耘」才行,
我曾經觀察過國內有好幾家有錢可以作品牌的公司(上市上櫃、資本額十幾億),
弄出來的東西慘不忍睹(網站、型錄、企業識別),根本就是虛應了事,
日本隨隨便便一家拉麵店對品牌的堅持都比他們強上一百倍,
當然這些公司在市場上的表現也沒有出乎意料之外,十分差勁!

扯遠了!回到我的新工作上,營業,簡單來說就是業務人員,
但事實上,一般中小企業的營業包含的更廣,
除了一般業務工作以外還包含了客服、客訴以及行銷等,
而製造業的營業部門則需更進一步要對產品交期進行管控以及對公司技術有相當的瞭解才行,
這樣才能履行對客戶的承諾以及不隨便接作不出來的訂單,
營業人員行銷的武器就是一張嘴、簡報資料、型錄、網站,
而台灣許多中小企業的業務人員就是只靠一張嘴,其餘全盤皆墨,
因為簡報、型錄、網站都搬不出檯面見人,因為沒有人負責這一塊,
此外,對於技術本身專業度不足同時也鮮少去作市場分析的工作,
所以往往落入亂槍打鳥的狀況下,
造成很多體質相當不錯的中小企業能見度不高,無法浮出檯面,
永遠只能幫別人作代工,當然也永遠不會想要去經營品牌。

而我的公司,在國內是一家算是小有名氣的光電半導體設備廠商,
公司的技術能力非常不錯,主力銷售產品中有幾項在國內都是第一個開發出來的廠商,
國內某家面板大廠的其中一站關鍵設備全部都是我們生產的,
品質在國內也是坐二望一,更把韓國的廠商從這個領域趕出台灣,
而競爭對手都是資本額比我們大五倍以上的公司,
但有些可惜的,這家公司對外的簡報、型錄、網站等跟企業形象有關的項目相較於技術本身,
我認為都遠遠不及,主要的原因我剛剛在上面提過,沒有人願意去作這些初期看不出效益的工作,
而這些工作搞不好必須佔用你的下班時間。

這件事應該由技術部門來主導嗎?還是管理部門?還是製造部門?還是財務部門?
以上答案顯然都是否定的,我認為在沒有行銷部門的中小企業裡面或許營業部得自己想辦法把這些事情扛起來,
原因很簡單,因為營業人員需要武器讓你去作戰,而你的公司如果沒有這筆預算讓你買武器,你只好自己去打鐵,
等你把這場戰役贏的漂亮,或許可以說服公司讓你花錢去買更精良的武器,
問題是,打鐵這件事是十足的苦工,沒人願意花時間學。

而我就願意去學著打鐵,把這件沒人想幹的事扛起來,
試著去幫公司建立品牌形象,你說會不會有效益?
說真的我也不能確定,
只能盡力去做,但我知道我肯定不會後悔!

會有這樣的想法從進到金屬中心以後有機會到德國、日本出差說起,
當時在做連續鑄造研究的時候有一家英國廠商叫做Rautomead,
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連續鑄造設備生產公司,
可以提供完整的Trunkey solution,
這家公司只有40個人不到,每年的營業額台幣3到4億,
全世界目前有280台他們生產製造的設備,分佈在45個國家,
這樣的公司在台灣算中小企業吧?但他竟然可以行銷它的產品到全世界,
你再去看看它的網站設計、它的型錄,哪一樣不是在水準之上?
Rautomead每年都會去參加許多重要的展覽:遍佈美國、德國、大陸等,
展廠攤位的設計一樣是一點都不馬虎,而展廠上許多廠商也都是這樣,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在歐洲,很多公司都是這樣的規模就在做全世界的生意,
靠的就是良好的品牌形象。

日本有一家從事鈦金屬加工與表面處理的廠商也是這樣,
我已經忘記公司名稱了,但我記得他們員工有20人,營業額台幣2億,
產品一樣行銷到全世界,你如果有幸去參觀他們公司,你或許就可以收到他們紀念品,
一架用鈦線做出來的飛船,上面展現的就是他們公司主要的技術,
鈦線表面處理、焊接與成型,看到的人無一不對他們精巧的工藝為之讚嘆,
這不就是最好的行銷嗎?

而日本的服務業更是醉心於品牌的塑造,光拿我最喜歡的拉麵店來說,
稍微有水準一點的,一定有自己的LOGO、經過設計的manu與看板、
食具上都印有拉麵的的LOGO、服飾上也會特別注意一致性,
這些小地方的堅持,這是他們對自己品牌的一種要求與「自慢」。

其實也不是說德國人或是日本人就有多厲害,我認為這都是社會風氣使然,
但這樣的精神的確令我感動,進而希望有一天能為成就這樣的事情付出一點棉薄之力!
這樣我就心滿意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xpences 的頭像
    sixpences

    [ 六便士的旅行日誌。Sixpence's trip diary ]

    sixpen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